原載2006年第十一期《書法雜誌》

钱开文先生访谈录

编者按:近日,本刊记者对“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书法导师、“香港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钱开文先生做了访谈,钱先生是胡问遂先生高足,现在香港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记者:你跟随胡问遂先生学习书法时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是什幺?

钱答:总结我跟随恩师胡问遂多年学习书法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胡问遂先生是书法前辈沈尹默的入室弟子、名扬四海的当代著名书法家和杰出书法教育家。他精通汉魏南北朝及唐宋元明诸名家之碑帖墨迹,深悟用笔大法,熟谙气韵,而且能潜移默化,博采千古书艺精华。我少年时有幸随胡问遂老师学艺,期间恩师对我“厚爱严教’’,使我能接受全面的、正规的、系统化的书法基础教育。恩师十分耐心地由教我执笔、姿势、运笔、结构章法等原理开始,启蒙我步入书法之门。每当他在家临帖时,我总是在旁凝视,一站数小时。胡老师观察到我好学如醉的神情,便语重深长的对我说:“「教育如扶醉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喝醉了酒,不知方向,需人扶持,然而路还是要自己走的,为师只能扶你步入书法之门,至于登堂入室,便要靠个人的悟性与自身努力了” 在恩师亲授秘诀下,我遍习了高难度的历代名家法帖,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本功。

第二、恩师教授我如何正确认识“帖与碑”之间的有机关系:帖是碑的前身,就是将书法墨迹上石,然后才刻成碑,因此,要想真正学到古代碑帖的精髓,必须透过刻本,把它还原成墨迹本来临写。临习碑帖必须注意到刻本与书法家实际书写的不同。经过刻,笔画往往与原作有差异;原作的浓淡枯涩、轻重徐疾无法表现出来;笔画之间的牵丝、偏旁的仰俯映带,往往因石刻或消失,或板滞僵硬,再加上年代久远,碑石风化剥蚀,字迹漫漶不清,形成学书者对碑帖之间有机关系的误解。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总结临帖的经验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也就是说:对残缺风化的碑要观察得十分详细,临习要临得像,正如赵孟俯云:“ 欲求其质,先求其似。”把刻本上漫漶遗失的东西补充回去,当然这需要长年累月地反复读帖、思考、临习纔能逐步做到。当年恩师曾叮嘱我说:“你记住:如果日后你学有所成,一定要将历代名碑演译成墨迹,并补上剥蚀遗落之碑文,这不仅可以为书法爱好者提供参考临帖经验,同时这也能帮助你汲取百家之长而为己用。” 想不到恩师这一赋命,竟然贯穿了我几十年学习书法的生涯。

第三、在教育方面,胡问遂老师善于用哲学观点剖析书法艺术的理论。将书法艺术理论化繁为简,使之平易近人,我随恩师学书数十年,他从不主张我学他的字,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不要学我的字,而要学我的学书方法。我是沈尹默的学生,但我的字不像他,沈尹默教我的是学书法的方法,所以你也应以取法为目的,这样才能避免“千人一面”之弊。学书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虚怀若谷,既明且哲,用科学方法对各名家的书法进行分析研究,对各名家书体“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找出其基本的原理和法则,进而抽象概括。要知其然,知其然所以,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得到稳定不变之书法要旨,此要旨就同一个大纲,它网罗了古今书法所包括之万象,也可以助你汲取百家之长而为己用,这便是“入帖”和“出帖”的关键所在。”曾记得,在一九八七年我通临《兰亭八柱》后,即兴书写了《春夜读兰亭八柱有感》的斗方小品﹙见附图﹚,.我将此习作呈交胡老师指点,他阅后赞曰:“用笔精到,颇具晋韵,又有自己面目,真乃佳作”。但却随即又言:“ 既已得之,何不弃之”,当时我甚为不解,因为大凡学书者皆以追求个人风格为宗旨。今我已有所成绩,又为何轻易弃之?恩师见我充满着疑惑的神情,便语重心长地说:“你可以得此面目,虽然可喜,但如若不弃之,则日后你之作品便会千篇一律,固步自封,难有突破。须知「满招损,谦受益」之理,比如不把碗中已盛满的水倒去,又何能加入新的水呢?因此,只有不断批评自己,才能更上一层楼,此乃老子的“有无相生”和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哲理,所以历代著名大书法家皆一日一面目”。这课题辞深意切,道破了学书者易犯浮藻浅露之弊,亦为我一生的书艺生涯点燃了指路明灯。

记者:你在传授学生书法艺术时更为强调的是什幺?

钱答:第一,我在教育时强调各体书法的基础技法训练,确保学员们可以步入正统的书法之门。

八五年来港后,我进入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任教成人书法,一九八八年创办“香港书法艺术研究会”,推广中国书法艺术,至今已有二十年,我秉承师训,立志做一个书法教育者,在港期间,经我所授学生不下三千。我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书法文凭课程的主讲导师,负责教授《书法系列基础知识》、《经典篆书》、《经典隶书》、《经典楷书》、《经典行草书》、《书法创作室》等课程。学员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政府高官、商界人士、专业人士、公务员、教育界人士、白领阶层、退休人士、家庭主妇和在读大学生等等。学员们热衷书法艺术,接受力强,反应敏捷,而且尊师重道,使我为之十分鼓舞。近年来,我利用了高科技实行电化多媒体教学,因而见效甚快。

第二、我十分重视因人赐教,那就是根据学员的喜爱和特长授以与其相适应的书风。学生求学各有所愿,凡其所需学习的内容,我皆要满足之。已知者,即授之;不知者学而授之。学生毕业时需交篆书、隶书、楷书、行草书等总共十件作品,并要举办毕业展览,为了避免「千人一面」的情况,我必须对每个学生在同一书体授以两种不同的书风的教育。比如:目前我任教一百二十个学员,那也就是说,我本身在各种书体上必须具有一千二百种不同书风的教育与创作能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极为有利的自我增值良机。

第三、我在数十年的书法教育中,深深地感受到「教学相长」的道理,有一次,某学员要我写一首李清照《点绛唇》词,我随意地取用了王铎的笔法予以示范,学员看了后,对我说:“你用的笔法似乎与书写的内容不相吻合,实在难以使我感受到李清照那窈窕淑女,不胜绮罗的形像,但是如果你用这种苍劲有力的笔法书写岳飞《满江红》词,那幺创作的形式就附合书写内容了。」

这位学员对我的批评,真乃“一矢中的”,可谓“教学相长”也,令我悟到了书法创作的正确观点,霎时间,我回忆起恩师几十年前曾经对我教诲的:“大书法家一日一面目,何谓其然也,那是由于那些书法大家所书写的内容和当时的感情是切切相关的。因此,创作一定要形式附和内容,才能令观赏者神倾情往,寻味无穷”之金句。根据这一观点去分析历代名家的作品,显而易见,就不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比如五代之杨凝式,他在午睡后再进美食,写出了《韭花帖》,此书呈现宽舒清逸,享乐优闲之趣。而其之《夏日帖》则截然不同,章法狼藉,多用涩笔,观之不禁有炎暑迫人、烦躁不安的感受。再如其之《神仙起居法帖》乃鈙述道家修炼之秘,当然以运气为主,聚精凝神,一挥而就。又如:宋代苏东坡之《黄州寒食诗稿》,用笔苍劲悲怆,章法错纵、气势澎湃,令人如亲睹东坡发泄牢骚之情,而其《前赤壁赋帖》则用笔浑厚丰腴,清逸恬淡,颇具携尔同游于赤壁之下,怀古论今,宠辱皆忘,使观者不禁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之感。其实苏东坡在书写此作品时,巧妙地利用了看似恬淡的笔法,藉以显示心态平和之余,既隐晦地讽刺了王安石妄称一世之雄,又免遭异党之害,真可谓文书俱妙。如此范例,在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中,实在不胜枚举。

今天,书法已从古代文人的案几上搬入了视觉艺术展览大厅中供人欣赏,她已摆脱了“千人一面”的桎梏,跳出了“一人一面目”“文人字”的范畴,登上了必须具有“一人千面”、多形式表演性的视觉艺术舞台。事随时异,今天的书法艺术创作者,绝不能罔顾所书写作品的内容和观赏者的感受,而应该与观赏者互易立场,犹如一个演员必须进入其所应扮演的角色,才称得上是一个实至名归的好演员。“赌神”是大家熟悉的电影,周润发以高超的演技,尽善尽情地进入“赌神”高进在各段剧情中应表现的角色。在银幕上,简直使观众忘记了高进就是周润发,如果周润发在演出时不弃置他本身平凡的个性,是绝对无法演出成功的,此道理同样适用于如何表现书法艺术。试问,如果进入一位书法家个展的大厅,所见到的只是一种面目的书法作品,那你将得到什幺感受呢……?故而在今天,善书者绝不可只一味突出个人习气而忽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同理,学书者也必须提升书法的各种技巧与功力,令自己的创作能力多样化,才可避免犯千篇一律之弊,切忌忽视书法基本功的重要性,绝不能奢望在某一天突然写出一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佳作。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则其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受。

然而,又要创作多样化,又要突出个人风格,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长期令我费神难解,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困扰人的疑团,有时往往会在夜梦中得到解释。记得有一晚,我梦到大侠霍元甲,他主张:“武术应该不分派别,无论高低,都是为了弘扬国粹,因而习武之人应该博取众长,提增自身的修养,以德崇武,不要死守固定的招式,要培养自己具有根据对方所出招数而作出适当的应变的能力,他称此为“迷宗拳”。霍元甲教诲陈真:“学武之人首先要明白:“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哲理,“即是:“要在有限的武术法则中创造出无限的变化的招式”。醒后,我豁然开朗,顿悟真谛,我真正领悟到恩师胡问遂的训言:“大书法家一日一面目”的玄妙秘诀,真可谓“追思一言,何可复得”矣。自古文武之理相通,书法创作也应如是,书法既有定法而无常法,所以学书者必须在有限的定法中创作出风格无限多变的作品,便是应所书写之内容而拟定相适应的创作形式。反之,一味主张表现自我,而不顾所写作品的内容,忽略观赏者的感受、就会削弱书法艺术的感染力。在创作时,例如:书写《朱子治家格言》就要用严谨庄重的书体,才能令人有聆受教诲之感,如书写山水田园诗词,就要用清秀悠闲的笔法,如书写富具哲理内容的作品,就要用沉着稳健的笔法,如书写内容幽默的作品时,就要用富有趣味的笔法,如要创作广告设计的作品时,就要用富具图案装饰的笔法,……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创作境界,实在谈何容易,不过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

记者:请你简单介绍一下香港书法界的情况?

钱答: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经济中心,但是并非文化沙漠,特别是在她回归祖国后,港人更重视书法艺术,迄今,香港民间大约有近一百个书法团体,各团体除了主办富具其本身特色的年展外,而且团体与团体之间关系也非常良好。亦经常举行联合书法展览,大家热衷交流,互相尊重,和睦共处。所以,我对香港书法艺术的前瞻非常乐观。

记者:你在与内地书法界沟通交流时最深的感受是什幺?

钱答:我每次回内地,皆兴高采烈地与同道们相聚,深深感觉到社会对书法艺术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国书法已步入建国以来空前未有的复兴时期,书法家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与作品的价值亦大幅提高了。现在虽然普及

用计算机打字,少用毛笔,但喜欢书法的人数有增无减。内地书法家都很务实,在理论、学术、技巧方面都很有成绩,书法风格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各大城市及地区,经常举办大型书法展览与笔会,令人大开眼界。我认为,书法界不应分门分派,无论任何人,只要他热衷书法艺术,都值得鼓励与尊重,因为大家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国际化而努力。在中国书画艺术品的价值观方面;我认为西方艺术早已与经济相结合,所以世人只知有毕加索、梵高作品的昂贵价值,而不知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的精华所在,这简直忽视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优秀文明历史,所以我们不能轻视了了数笔的一张书画,其中却凝集着书画艺术家们几十年辛勤耕耘的结晶,因此她的价值也应是十分可观的。虽然目前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价值远高于中国艺术品。我认为,中国书画艺术品的价值也应该和世界经济、艺术发展相接轨。近年来,投资于中国书画艺术品方面的人越来越多,相信在二十年前投资收藏沈尹默、陆俨少等名家书画艺术作品的人,有高达几十倍升幅的回报率。有人说,这是一种“炒作”,我则不同意此观点,因为中国书画的价值完全应该与国际上的其它艺术品相的价值一视同仁,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有諸如刘海粟、徐悲鸿、吴冠中、陈逸飞等成就卓越的西洋画家,而在西方人士中,至今,我还找不到一个其成就可与华人伦比的中国书画艺术家、这好比中国人可以煮出美味可口的西餐,而外国人则无法烹饪风味丰富多变的中国菜。因此中国书画艺术品进入国际性的商品市场,这是正常的好现象,也使得学习中国书画艺术的人不仅为爱好,而是作为一种事业而奋斗,如此努力不懈,那幺中国的书画艺术发展步伐将更快、更有力了,更有利于提升中国书画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记者:你对内地的书法媒体有什幺看法?

钱答:内地书法媒体众多,这说明书法艺术的影响面越来越扩大了。各书法媒体经常介绍国际和全国各地的书法活动、书坛新秀的作品,对爱好书法者来说,可以开阔视野,增广见识。尤其是,贵社所创办的《书法月》,近年来办得比以前更有声有色了,对书法艺术的推广发展起了极大的传播作用。相信《书法月》以后必将日新月异,登峰造极。

记者:你今后有什幺打算?

钱答:记得我已说过,要立志做一个书法教育者,这既是师训,也是我的夙愿。因为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大批书法爱好者。须知任何艺术的后继力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无后继之人,那幺该艺术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日久必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能力。同时,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也可以不断挑战自己,因为学员们的每一需求,都将成为自己加深钻研学习新的课题的动力,可谓

“教学相长”,为了更有效地实行书法教育,我遵遁师训,研究临习了大量的碑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钻研,至今为止,我已通临演译了以下历代书法名碑:

《周墙盘》、《周毛公鼎》、《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华山碑》、《郑文公碑》、《高贞碑》、《太尉穆亮碑》、《始平公造像记》、《广川王祖母太妃候造像记》、《爨赛子碑》、《爨龙颜碑》、《张黑女墓志》、《冯承素临王羲之兰亭序》、《集王羲之字圣教序》、《集王羲之字兴褔寺碑》、《懋勤殿本淳化阁帖》、《龙藏寺碑》、《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九成宫醴泉铭》、《孔子庙堂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关佛龛碑》、《卫景武公碑》、《麻姑仙坛记》、《神策军碑》、《麓山寺碑》、《李秀碑》、《丰乐亭记》、苏东坡《前赤壁赋》、《英光藏米芾碑帖》……等历代法帖。并且摄录全部临帖演译过程,制成光盘,确保临习历代法帖的方法不至失传,为书法爱好者提供学习历代法帖的参考方法。其中《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九成宫醴泉铭》、《孟法师碑》已由贵社出版了,其它的临本将计划陆续面世。与此同时,我要继续加强同内地书法组织与同道的交流学习,博取众长,提高自身的书法素养。

记者:你对“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的看法?

钱答:关于这一看来是富于争议的课题,其实不难解答,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传统”两字的概念,“传统”是「流传」下来的「统一」法则,。我们所经常见到古人的那些“信扎”与“墨迹尺牍”,她们只是在文人之间的小范围内互传而已,并未有任何形式的书法展览,但这些遵照书法法则而书写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因为它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犹如大浪淘沙,这一“统一”的书法法则是由书法发展的历史而定的。有些人认为:王铎有时用浓淡墨书写作品是一种创意,我看未必,古代人靠磨墨作书,绝大可能是因为在书写大幅作品时墨汁不够用,所以只能将笔点水充数,当然,虽然使线条产生了浓淡墨韵之分,增加了作品中线条的层次感,但也许只是“书者无意,观者有心”,如果将此也视为新旧创作方法之分,未免太局限了。因此我认为,所谓“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的议题,这属于时空观念。比如昨天的你已成过去,在明天,则今天的你也已成过去,而你仍然是你,所以只有过去和现在之分。我爱学《兰亭序》的字,更崇敬书圣王羲之的这一千古不朽杰作的文采和哲理,我认为《兰亭序》中的“后之视今,亦有今之视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佳句,便是对“传统”两字最贴切的解释,所以书法就是书法,并不应该划成有“传统书法” 和“现代书法”之分,在古代人们都用毛笔写字,其中符合书写法则的便是书法,不符合书写法则的便是普通毛笔字。有一佚事不妨顺便在此一提,贻笑之余,或可对于“书法”与“毛笔字”之间的区别提供一些浅释,……曾在五十多年前,有一位书法爱好者意欲设馆授徒,他请名显当时的沈尹默先生为其题写《xxx教授书法》的招牌,沈尹默情面难却之下便为其题了“xxx写字处”。由于沈尹默德高望重,驰誉四海,故那位老先生如获至宝,竟然将这招牌高悬在馆中,其中玄妙幽默之味,看官自去意会便是……。

记者:谢谢钱先生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你取得更大成绩。

钱答:欢迎贵刊随时访问本人,共同探讨书法艺术方面的课题,谢谢各位!

3 条回复 - “原載2006年第十一期《書法雜誌》”

  1. 静水轩 说到:

    钱先生对传统的解释精辟,书法有法则!!!!

  2. admin 说到:

    謝謝你的鼓勵,希多加聯繫,不吝賜教!!

  3. 德欣 说到:

    悦心悦意欣赏您的作品真是妙不可言!每每静赏美不胜收!

发表评论